没有信仰的中国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结构学大本营 Author 觉悟者
曾经有个自认为自己对伊斯兰世界颇有研究的人说我们中国人过于世俗化,没有信仰,缺乏凝聚力。书生就是这样:一知半解又自以为是,还不接地气!事实上,任何一个能够持续传承的族群都存在一种终极指引,而且这种终极指引能让个体在面对未知的时候,获得某种确定性的安慰。同时,这种终极指引也是整个族群在对人和事做出是非对错和价值取舍判断时的坐标系。
宗教首先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之所以能够把人群组织起来是因为它能以信仰的形式赋予受众一种确定性的指引。在这种确定性的指引之下,即便是面对再多不确定的未知,受众也能获得某种安慰。信仰的核心是指引和安慰,宗教是它的一种呈现形式,但信仰并不是只以一种形式呈现出来。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永远相信九九归一的朴素观念。这种九九归一并不是指大一统,而是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唯一的源头之下衍生出许多的分支,不管这些分支如何的相互联动,彼此交错,甚至纷争不止,都万变不离其宗。正因为如此,不管现实处于多么动荡的状况下,中国人的信仰中总是存在着有一天会再次归于平静的朴素观念。当年钱穆写《国史大纲》并不是为了给后世的学生编写考试教材。而是做好了亡国的准备,他们那一代在现实中深陷绝望的知识分子,内心深处依然燃烧着一颗无法扑灭的火种。那火种让他们坚信,即便今天时运不济亡国于日本,有一天中国人也会复国。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钱穆开始编写《国史大纲》,试图让后世理解我们中国人的传承谱系,理解那个将我们凝聚起来熬过5000年风风雨雨的魂!中国人的终极安慰不是获得上帝的宽恕,而是归于祖先的谱系。所以,有个词叫落叶归根!
在改开初期,国门打开之后,整个社会面对内外巨大差异,都笼罩在一种自我质疑的氛围之中。就是因为存在普遍的自卑和自我质疑心理,所以带节奏一带一个准。那个时候出国是潮流,实在没能力出国,到国内外企工作也会感觉高人一等。互联网大佬们开始创业的时候,确实只能找到三流人才,因为一流的人才都出国了,二流人才挤破脑袋想进外企。别看今天阿里在招聘的时候,哪怕你的研究生是985,只要本科不是985毕业都会被挑剔,甚至被筛掉。然而,当年愿意去阿里这种企业的人才还真的不太入流——只需要看看创始团队中的十八罗汉的状况就知道了。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一首《我的中国心》火遍了神州大地,感动了大江南北。为什么不管是高居庙堂之人,还是贩夫走卒之辈都不约而同的听懂了呢?因为它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最底层的信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就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这个烙字,无比的传神!
古代皇帝遇到大事都要去奉先殿去禀告祖先。即便是现在,中国人有了成就,不管是升官、发财、考学等人生大事,也会有一种光宗耀祖的观念。如果是搞砸了事,或者自己没有成就,也会心存愧对祖先的观念。既无颜见江东父老,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这些朴素的观念和本能的行为,无意中流露出来的是我们浸透在骨子里的信仰。
九九归一是相信存在唯一的源头,落叶归根是相信存在永恒的传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本质上都只是一个节点,连接着久远的过去,也连接着遥远的未来。中国人不是不懂浪漫,而是无比的浪漫。我们的月球探测器叫玉兔,我们的火星探测器叫祝融,我们的空间站叫天宫,我们的量子计算机叫墨子。我们的战略核威慑力量叫东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洲际导弹刺破云霄,从九天之外俯冲而下,突入迸发出一堆分弹头,裹挟着烈焰笼罩大地之时,就如同春天里突然盛开的梨花一样让人着迷…
中国人用最古老的名字命名最前沿的科技,也用最前沿的科技兑现最古老的想象。这种穿透时空的连接,传承千年的情感,难道还不够浪漫?!
一个人最大的自信,首先源于他不曾屈服,其次源于他重新站起过!传承的核心就是记录,既记录苦难,也记录辉煌。不管是庙堂之上的国史,还是祠堂中的族谱,甚至是生活中的习俗,都不约而同的记录着九九归一的源头和一脉相承的轨迹。正是这种东西,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即便在最晦暗的时刻也会坚信总会幽而复明…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付费和不公开内容都有,每天20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找入口去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
获取《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